location_on 桃園市中壢區 ° EN
本週活動

園區歷史

中原文創園區的緣起

中原文創園區的前身為中原營區,大約於民國46年(1957)就已經有現在的規模,起造目的為國防部聯合後勤司令部,為接受美援物資而在桃園中壢建置的主要倉儲區域。

因應營區搬遷及桃園中壢地區鐵路地下化,中原營區內的軍方單位於民國108年(2019)撤出,至此,中原營區卸下超過一甲子肅穆的軍事色彩。約1年後桃園市政府開始推動「中原營區舊址活化」,保留19棟庫房群老建築,期待除了能延續營區生活補給的歷史痕跡,更能帶動在地藝文產業推進,打造以文化創意、藝術展演等產業為主的文創園區,蛻變為「年輕人的探索倉庫」。

中原營區的功能

中原營區與周遭市區有明確清楚的界線,屬於單一完整而獨立的營區。然而,基地內卻並非只有一個單位,根據不同來源的資料證實,營區曾先後有三個單位進駐使用:六一三補給庫(北部地區補給庫)、六○一配製廠、中壢補給分庫。其中,中壢補給分庫隸屬於補給庫,負責補給區內包含糧秣、被服、軍毯、陣營具等軍品的倉儲和補給。六○一配製廠則是獨立的單位,主責經理用品的製造及修復。兩個單位主理的業務不同,彼此也沒有上下隸屬的關係。

換句話說,配製廠和補給庫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單位,分屬不同的主官,雖然同駐在中原營區,但所屬人員的工作和生活,皆有各自的作息和空間。甚至在民國88年(1999),配製廠由陸軍改隸聯勤,而補給庫卻遲至93年(2004)才移編,導致有一段時間,中原營區內出現兩個單位,分屬不同軍種的情形,以及海軍(聯勤)軍官在營區裡顯得格外醒目的狀況。

中原營區內庫房前的 「親愛精誠」

親愛精誠是黃埔軍校在成立時,由校長蔣中正所提、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核定的校訓。在民國14年(1925)蔣中正提出這個精神標語時指出,親愛是希望所有革命軍人能夠相親相愛,精是精益求精,誠是誠心誠意的意思,後來此四個字的精神標語就成為中華民國各軍校以及軍營的共同精神標語。

而牆面中央兩副交叉的鑰匙和一個齒輪交錯的圖示,代表的是陸軍的「經理」官科,其任務是負責經理用品的接收、倉儲和撥補。

中原營區的特點及環境

中原營區大門原朝向中華路開設,後於民國87年(1998)因普忠路闢建,營區大門更改至普忠路。與一般軍事設施相較,中原營區之所以別具特色,在於基地內是以庫房為主體建築,全盛時共有超過30座倉庫,幾近現存的兩倍,根據《青年日報》(2017)的報導,直到營區閒置徵收前,中原營區的庫房數量仍居全軍之冠,倉儲的能量極具規模,是北部地區重要的後勤單位。

棋盤式的庫房與道路配置,構成了特色鮮明的建築群,配合倉庫前後門的設計,以及中央草溝區有防洪、疏散、防火、緊急避難等多功能用途,也極有可能是為了讓軍用卡車進出而設置,發揮作為接收物料、倉儲、運補為主,而非第一線的戰鬥單位功能。

中原營區的環廠道路、裝卸月臺與防撞枕木

在中原營區內的庫房均以水泥將庫房地基墊高,並沿著庫房的外環鋪設水泥道路,方便各類車輛進入行駛以及裝卸軍用物資。依據當時服役的軍官表示,各單位前來運補的友軍,只需沿著環廠道路,不僅可以一路運補不同庫房所倉儲的不同物資,甚至還能順道將待報廢的陣營具運來,一併送至營區內部的陣營具廢品場處理,「繳廢換新」相當便利。另環廠道除了是車輛行駛用之外,也是每天營區內士官兵晨跑訓練用的道路。

資料來源: 「中原營區歷史調查研究暨資料建檔委託案成果報告書」由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23年委託研究。

expand_less